大隐隐于市
投资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Nodes

节点 - Planes of Node. 人工智能 AI, 大数据 BigData,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人类社会是熵增还是熵减?-大隐隐于市

人类社会是熵增还是熵减? 熵 — 对我们的命运有什么终极预示?

什么是熵增定律 定义: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即熵)会不断增大。 这里面有三个词非常重要:孤立系统、无外力做功、总混乱度(熵)。 首先我们来解释什么是熵。 熵(Entropy),最早在186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用以度量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 你可以理解为,系统中的无效能量。 如果非得把熵增理论套在人类社会上,那么人类社会整体上是熵减的。 熵的概念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早就已经跳出了热力学框架,例如信息熵。 总的来说,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增加,就是熵增。内部混乱程度减少,就是熵减。 那么,能量和熵究竟有什么关系? 在物理变化中,可以直接通过温差判断能量流动的方向。(能量从温度高往温度低处流动不可逆,这也是熵增定律的基本内容。) 而在化学反应中,则通过吉布斯自由能判定化学反应方向。 吉布斯自由能:G=H-TS。 其中H为焓变(系统内能+理想气体状态方程),T为热力学温度,S即为熵变。(熵与T的乘积,便是热能Q的变化) 对于一个孤立系统来说,能量自发流动的方向便是熵增的方向。 薛定谔说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说,生命以负熵为食。 一个生命体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它身体内的能量总是会自发地往环境中散失。 当能量散失达到一定的地步,生命体就会死亡。 相对于死亡状态,活着是熵减,死亡则是熵增。 生命通过补充能量,让身体内部补充的能量填补能量自发流失的部分,维持在低熵的状态,这便是所谓的以负熵为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的“负熵流”也不过只是通过食物补充的能量流除以热力学温度,而非一些文章说得玄乎其玄的东西。 说穿了,哪怕你晒一晒太阳,也是在接受“负熵流”,这就是一个烂大街的东西。 热力学中,把非孤立的动态平衡系统,称为耗散结构。 人体实际就是典型的耗散结构。 当人体衰老时,自然流失的能量越来越多,身体更加的衰老(相比起年轻状态,身体内的秩序也更加的混乱),那么人体的熵增便越来越大。 但对于衰老的人体来说,新城代谢越来越低,干细胞生产越来越少,端粒也越来越短,人体逆转熵增的能力也降低了。 最终,这个耗散结构迎来了崩溃的那一天——死亡。 而人类社会,实际相当于一个个的耗散结构,形成了一个更大的耗散体系。 不仅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是熵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的过程。 哪怕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同样的道理。 例如,当人类需要饮水的时候,从井里把水打起来,这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但当人类把水排出,完成一个水循环,再次回到地下之后,这又是一个熵增的过程。 以此类推,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打造出了能量更高或者更有秩序的物品时,总是伴随着熵减。而这些物品被破坏成原材料回归之后,再次熵增。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人类社会来说,能够利用的能量越高,打造出来的产品更加的有序化,那么社会的熵就越低。 而能量利用率和产品的有序化,都和人类科技的发达程度息息相关。 再简单一点概括就是: 人类社会的熵增熵减,与社会发达程度呈正相关。 例如从原始社会跨入青铜时代是熵减,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是熵减。 秦始皇大兴土木,是在当时环境,中国人所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的低熵。 然而,随着下层个体难以生存,战火四起,社会体系崩溃。 无论人造建筑和物品,还是死亡的人类尸体,都进入了自然熵增的过程。 死亡的人越多,破坏得越彻底,整个社会体系的熵增越快。 但活着的人和资源都是低熵的。 他们统一乱世,改变混乱的局面,然后生产物资,人口大增,再次迎来低熵的社会。 但总的来说,在古代社会,盛世和乱世总是在低熵和高熵的动态平衡中发展。 任意一个灭绝的种群,相对于他们自身来说,都是从低熵状态最终进入了自然熵增的状态。最后种群相关的所有物质,全部进入地球的大循环。 一些人把熵的概念引入企业,搞得玄乎其玄,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秘密:哪怕你养一条狗,养得肥肥胖胖的就是熵减,直接给养死了就是熵增。 一个向上发展的企业,总是熵减的。而一个向下发展的企业,无论你怎么套熵的概念让员工996,或者套枷锁,那企业那也是熵增的,熵增速度达到自然熵增就是破产的那一天。 当然,也不是没有企业不会透支熵。 例如,对于传销模式的企业(或者非法集资)来说。 每个投资者身上都有一定的资金(积累财富的过程是熵减),这是足够低熵的。传销人员通过传销积累这些资金,是再次熵减的过程。但当泡沫越来越大,传销头目被抓,人们纷纷破产的时候。对于传销的内部体系来说,最后会处在一个高熵状态,远远高于集资活动之前。 但是,这个集资活动的资金链有可能会转移到其它地方去,例如广西某城市的地方财政、地方经济,反而可能造成地方上的繁荣(熵减),造成传销屡打不绝。 当然,这个地方的繁荣,实际在无形中透支了其它地方的社会经济。 至于马太效应是熵增还是熵减?其实这也藏在改朝换代的秘密之中。 从古自今,改朝换代,最核心的就是土地兼并。 如果这个概念放大一点,就是资本兼并。 对于一个向上发展的社会来说,前期的良性发展,资本的自然向上集中,人类能够驱动的能源越来越多,自然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但是,当资本集中达到一定地步,普通人失去基本生存机会的时候。普通人的积极性大打则扣,将很难再持续地制造低熵。也没有动力消费产品(相当于消费低熵流)。 之前我们说过,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大的耗散结构,大的资本体系更是如此。 大资本需要更多的熵平衡,才能维持整个体系。 当社会的低熵创造越来越低之后,加上遇到低熵流过剩,大资本自然会遇到熵平衡的危机,面临破产。 那么,他们必须攫取平民更多的低熵,才能维持平衡而不至于破产。 这就造成民众更高的熵增,最终影响到民众的基本生存。 在古代就是土地兼并,各种权贵搞事,农民起义,改朝换代。或者发动对外战争,利用外部的熵平衡,达到转移国内矛盾的地步。 而现代社会,面临的则主要是经济危机。 当然,依靠飞速发展的科技,整体的熵比封建社会低了很多。过去2000年人类制造的低熵,才相当于最近100年。相对来说,现代社会交通和通讯无比的便利,也比古代更容易改变熵平衡。 相对于资本社会来说,苏联模式,则是让所有的民众生活保持在一个较高熵的状态,生产出来的低熵全面用在集体上,尤其是工业和军事上来说。 当时苏联拥有丰富的工业资源,也是工业强国。 但由于内部处于高熵状态,消费很低。 那么整个国家的低熵循环,军事上的超低熵维持,消耗了绝大部分的低熵流,就只能依靠外部来推动。 外部稍微一搞事就可以动摇苏联薄弱的经济结构,随着内部经济瓦解,民众连基本的高熵状态也无法维持的时候,自然就迎来了体系崩溃,解体的那一天。 那么,什么样的社会,才能拥有足够的熵减动力呢? 首先作为社会单元的民众,必须拥有足够强的动态熵平衡,他们产生和消费负熵流的积极性都能达到最高,整个国家的熵才能一步步可持续地降低。 大白话就是:增加国民经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才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果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基础,普通国民是维持自身的低熵体系的。而且有外部提供负熵时,民众自身创造负熵的积极性也会大为降低。 但如果彻底的资本社会市场经济,那么低熵总是会往资本汇聚,普通国民的低熵被剥削之后,同样会造成低熵循环的难以为继。 那么,这就需要在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条件下,有一只无形的大手调控被剥削的状态,能保证民众创造并消费足够多的负熵,同上把集合起来的负熵用在相应的生产资料投资上,不断提升低熵循环的强度,才能让整个社会的总熵越来越低。 这一只调控的大手,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具有相当必要的存在性。 无论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还是资本社会的经济危机,都是缺少这样的一只手。而美国在经济危机面前,那么的坚挺,主要还是在于1933年罗斯福新政之后,他们有了半只手。 而某一些国家的透支型高福利,则是民众创造的低熵低于国家向民众提供的低熵,这要么剥削发展中国家,要么透支本土资源。但这都不是能长久,可持续的。 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高福利,同样建立在民众更多低熵创造,以及高低熵循环的基础上。 当一个社会民众的负熵创造,人均拿出1%都能真正解决整个社会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方面的福利时,这必然是一个跨时代的低熵未来社会。 虽然我们国家内部,依旧还有自己的一些问题。 当我相信,我们将会是第一个达到这个状态的国家。 via.詹云 扩展阅读 熵的社会学意义

赞(1)阅读(488)去评论
如何更好的读书-大隐隐于市

如何更好的读书 搭建合理的“阅读超系统”

我们看一本书的时候,这本书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系统。一本精心写就的书,呈现的应该是成体系的内容,体现在章节之间层层递进,主题和议题反复提及,案例和线索首尾呼应等等。但是,在一本书之上更高的那个层次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却是零碎的、散乱的、不成体系的。不信的话,你可以做一个小测试: 【练习】 把你最近一年读过的书的书名全都写在一张白纸上(如果你记性好的话,也可以把更早几年的书目也写进去)。然后基于这个列表,分析你的阅读历程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或脉络。 做完这个练习以后,我不知道你是否发现了问题所在。我猜测,大多数人得到的结果是,他发现自己读书并没有什么脉络可循,读过的书与书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只有很弱的关系。所以他从这些书里得到的知识和见解是没法串联起来的,更无法相互验证、相互补充。这样读书,最多只能收获一盘散珠,没有办法用一根绳头串起,当然会出现看完就忘的问题。 在知识的广袤大地上,如果你只是东挖一口井,西挖一口井,每口井不过半米深,是不可能挖出活水来的,你得去考虑,怎样在一个适合你的地点,挖出一口足够深的井来。 所以读书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一本书”这样的系统,还要把眼光放在“一系列书”这样的超系统。读书不是随便拿起一本书就读,而是要思考怎样搭建起一个合理的“阅读超系统”。 也就是说,用阅读的组合拳,来挖出一口深井。 构建阅读超系统最自然也是最易操作的方法,是找同一个作者的多部作品甚至全部作品来读。读某位作者的某一本书所达到的深度是没有办法跟读同作者的所有书相比的。若只读一本书,我会感觉,书里面总有些东西我无法完全理解,这是因为单个的知识背后是一个体系,而作者在某部作品里表达的往往无法穷尽他所有的想法和知识,呈现出来的仅仅是他整个知识体系的冰山一角。 所以如果不了解整座冰山,只是在这一角上停留,哪怕读五遍十遍,都不一定能弄懂其中难懂的部分;反过来,如果你游历这座冰山的所有坡面,遍读作者的多数或者所有作品,就能像拼图一样,拼出这座冰山大致的轮廓。此时如果你再回过头来,去读原本读的这位作者的第一本书,可能就会发现当初在书里没有读懂的部分,已经迎刃而解。这就是围绕同一作者来阅读的好处。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对木心的文笔感兴趣,那么把他的全集买下来细细品读便是一个好主意。我对许多位学者的全集也是觊觎已久,但是限于财力和家里存放空间不足,所以一直隐忍不发。《马一浮全集》一套十本,我早已收入囊中,读来非常受益;《王国维全集》一套20大本,我则一直没敢买,担心没地方放,但是以后条件允许还是会买;《王云五全集》也是20本,我在浙江图书馆翻阅过一部分,里面有很多讨论教育的内容,很合我胃口,条件允许我也准备买下。 我是全职的读书人和写书人,这样买书似乎有点奢侈和疯狂,大多数人倒不必这样买书,但是对于同一个作者,至少连着读他的三本书却是必要的。我以前读到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一书,被其深邃的洞见和雄辩的文风所震动,就接着买来《重点所在》《在土星的标志下》等作品,还有访谈录、日记等一并阅读。这样的阅读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位学者,同时也似乎能触摸到她当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场景,遂能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去体悟作者的思想。 所以就我的阅读经验来说,读书不应是一本本读,而应该是一串串读的。成都的串串很多人喜欢吃,为什么读书就不知道一串串读呢? 有些认真好学的人,读书时有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就是每读完一本后就画一张思维导图,把书里的体系给整理出来。这样的方法对于加深记忆、把握要点当然是有好处的,但是在我看来还不够,不知道有没有人试过,给一串书做一张思维导图呢?

赞(0)阅读(724)去评论
李嘉誠:做生意最緊要有現金流-大隐隐于市

李嘉誠:做生意最緊要有現金流 现金流的故事

巴菲特&李嘉誠都喜欢持有大量现金流的公司。 長和系主席李嘉誠從商66年,並於1999年成為香港首富至今,他的致富心得往往被外界視為金科玉律。李嘉誠表示,其營商哲學首要是現金流,強調是「Most important thing,要有額外資金隨時做大行業。1950年做生意時嘅原則,『發展不忘穩健,穩健不忘發展』,balance 好緊要。」 一定要有現金流 李嘉誠九十年人生中,或從商過程中最寶貴一課是甚麼?這是許多商界人士都想知道事。 李嘉誠表示:「以往從事塑膠花製造業時,親身體會到現金流是主宰公司命脈的因素,一直惦記於心中。」由1999至2000年間,歐洲3G發展氣氛熱熾,當時大部分人都認為3G是金礦,但他下了一道保守的指令,所有3G流動電話牌照的競投,都要按公司的現金流能力設定上限。 他憶述說,在整個3G發展過程中,和黃堅守審慎原則;基於成本超出預算,放棄競投德國的牌照,不會盲目前進。。當時有很多人,包括公司高層也質疑他的決定,但其後中標的公司也因債台高築而最後被別家公司收購了。事實證明,現金流最能保證自己的未來。 李嘉誠指出,要投資100元很容易,但要為股東帶來100元的回報,絕非易事;所以他深信,「發展不忘穩健」是保持公司業務利鋒不鈍之根本。 现金流分三种: 经营性现金流:靠销售能回多少款; 投资性现金流:投资付出去多少钱、卖资产能得到多少钱; 筹资性现金流;融资得到多少钱、还债付了多少钱。 三者最终合为一体、得到三种可能:总资金净流入(说明还能有钱花)、净流出(持续流出就没钱花了)、0(流入等于流出,这种可能性很小)。 所以,不问公司前途、不问技术含量、不问老板能力,现金流就是企业血液,持续失血肯定玩完。想补血怎么办? 1. 想办法提升销售回款; 2. 减少花钱投资、卖资产变现; 3. 贷款补血、出让股权融资。总之,搞不到钱一切免谈。 现金流与利润无关,利润是利润表的事、不是现金流量表的事。 现金流的故事 一个游客路过一个小镇,他走进一家旅馆给了店主1000元现金,挑了一个房间,他上楼以后,店主拿这1000元给了对门的屠夫支付了这个月的肉钱; 屠夫去养猪的农夫家里把欠的买猪款付清了,农夫还了饲料钱,饲料商贩还清了赌债,赌徒赶紧去旅馆还了房钱,这1000元又回到旅馆店主手里,可就在此时,游客下楼说房间不合适,拿钱走了; 但是,全镇的债务都还清了!看完这个故事,请问有谁亏了吗?一个也不亏,没有这1000元现金,大家都还在相互持续的追债,后果不堪设想 ,可外地游客带来的1000元现金流动了一下,大家的债务就全部解决了。这就是资金流动让经济社会焕发了生机! 两个之前很多人关注的两个重量级公司的问题: 京东之前连年巨亏,为什么仍能获得融资?仍能在美股受到热捧?—— 现金流,尤其是经营性现金流,京东的现金流丰沛。 继王石接班人郁亮之后,祝九胜靠什么成为顶级房企万科的新任总裁?—— 现金流管理,万科的售房回款、财务管理水平在业内是公认顶尖,其核心要义就是现金流管理。 公司经营当中同样离不开现金,如果没有这些现金,可想而知,公司的经营将是多么糟糕,流动资金为什么重要,因为它在每周转一次都能产生营业收入和利润,所以本质上说流动资金就是公司利益的创造者。现金是公司的血液,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产生利益,才会推动公司的发展,如果一个公司没有充足的现金便无法正常运转,这种局面如果一直得不到改善的话,必然危及公司生存! 如果用现金流的视角描述公司价值,一家公司的价值是它创造的资金流动,而不是资产的规模。如果我们看到某公司的资产很高,现金流却很低,可以初步判断,这个公司的价值并不高。因为资产是不断折旧的,如果不能让资产有效地资本化,让它流动起来,公司价值会不断地减值。 反之,如果一个公司有非常健康的现金流,即便资产低一点,也具有投资价值。因为它的现金流除了可以满足自身运营所需要的投入外,还可以产生沉淀,用来扩大业务规模,也可以用作其他的投资用途。这种公司具有源源不断产生价值的能力,是具有增长空间的好公司。 商业的本质就是货币的流动。有句说得好,普通人看利润,高手看的是现金流。 现金流是按照收付发生制来的,无论是不是有利润或费用,只看现金的进出,得出现金流的净额,比起利润,现金流在会计上更难造假。 现金流比较充足的行业有哪些呢? 一般来说,直接收现金的行业现金流相对较好,如餐饮,零售,电商,游戏,专业服务等。还有一类是有较高知名度,或具有市场垄断地位的公司,他们通常可以“吃两头”,压供应商的款,又可以预先收到销售现金。 理想状况下,企业花费很少的成本,用于生产产品,卖出商品后立即收到全部现金,然后花费很小的再投入生产新的产品,周而复始,简单说就是只进不出或者多进少出。 具备这些特点的是什么行业呢?我粗略想了下,高端白酒、医药、旅游、软件开发、电子游戏、在线广告、第三方电子商务等。大概就是轻资产行业和一些已经建立品牌优势的高毛利消费品。 巴菲特说,自由现金流折现便是企业价值。巴菲特的最大头寸,苹果。 巴菲特,叹息自己太蠢,后悔没有买到的。 亚马逊。 以上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现金流出色,长期看,经营现金流净额大于净利润。 所以,这才是巴神投资的核心秘密吧,将资金集中投资于自由现金流强劲的公司。以股东的身份以便宜或合理的价格集中买入并持有优质的公司,忽略股价短期的波动,追求价值增长带来的长期收益。 利润,可能是假的,现金流,一定是真的。 经常会看到,一些烂公司,披着利润高增长的外衣,却有着表里不一的糟糕现金流。 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家现金流极好的公司,是烂公司。 无论商业模式多好,护城河多宽,ROE 多高,成长性多强,任何不以获得现金流的商业模式,都是耍流氓。 聚焦行业,聚焦公司。 不要在平庸的机会上浪费时间了,去寻找不竭的现金流,才是投资的课题。 优秀的公司,股价一般都不便宜。 是的。聪明人如此之多,在信息越来越对称的今天,谁都不傻。 但当你的持股周期是长期,可能是十年,也可能是二十年。 优质,无疑占了上风。 via.格上财富 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理解商业模式

赞(7)阅读(5008)评论(1)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